“五華文化惠民卡”上線首發
市民掃碼注冊“五華文化惠民卡”
電影、戲劇、書店、健身、休閑娛樂……“一卡在手”,統統打折。在新年開始之際,五華區投入200萬元,為市民帶來了一波實實在在的公共文化福利——昨日上午,“五華文化惠民卡”上線暨首發儀式在南屏步行街廣場舉行。從今年1月至10月,五華區將在全區范圍內實施“五華文化惠民卡”項目,搭建起線上線下文化服務供應鏈,促進互聯網+文化消費,為普通群眾提供文化消費服務新模式,為特困群眾、殘疾人及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提供文化消費惠民服務。
“五華文化惠民卡”的發行,是五華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具體舉措。五華區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通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五華區居民也在這種改變和發展中享受到了“文化惠民”政策帶來的實惠。
文化惠民
為群眾提供豐富精神食糧
“美好生活,全民共享”。這是2018年昆明海鷗文化節的主題,也是五華區發行“五華文化惠民卡”的初衷。今年5月,“樂享五華”綜合文化旅游營銷推廣平臺正式上線,平臺立足老昆明千年人文精粹,通過微信、網站等營銷宣傳手段,弘揚傳統文化,塑造五華人文新氣象,助推文化旅游經濟發展。“五華文化惠民卡”作為其中重要內容,其發行通過樂享五華平臺予以實施,目的在于引領線上線下文化消費新時尚,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首發儀式上,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五華文化惠民卡”的申請、使用等流程。普通“五華文化惠民卡”采用電子卡片發行方式,在“樂享五華”文化旅游營銷平臺基礎上擴容增加了“五華文化惠民”板塊。有文化消費需求的市民填寫相關信息后,可在五華區“樂享五華”網站、“樂享五華”微信公眾平臺注冊申領,每張卡有150元的折扣使用額度。特殊用戶“五華文化惠民卡”采用實體卡片方式,由五華區教育局、五華區殘聯及各街道辦事處確定特殊用戶名單,實名登記領取,每張卡有80元的折扣使用額度。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五華文化惠民卡”為文化企業和消費者搭建了一個強大的文化資源整合平臺,平臺具有文化資訊、影劇院、庭院劇、書店、體育健身、非遺文化、休閑娛樂、工藝美術八大功能板塊,將五華區內優質文化企業及產品匯聚其中。市民在成功申領“五華文化惠民卡”后,即可在五華區簽約的文化經營企事業單位享受文化優惠服務,使用范圍包括昆明環銀電影有限公司、新昆明影城、昆明劇院等影劇院;蓮花池、馬家大院等庭院劇場;新華書店、新知圖書等書店,以及多家健身場所、非遺文化產品店等。
“拿起手機,買電影票買書能打折,打折額度還挺高,這對我們市民來說確實是一項不錯的福利。”在啟動儀式上,市民孟先生高興地說。通過當天的宣傳,不少市民也第一時間拿起手機,掃碼注冊了“五華文化惠民卡”,在接下來的一年里,享受到五華區文化惠民政策帶來的200萬元買單。
五華文化惠民工程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原則,多渠道籌措,多部門協作。堅持與時俱進,創新引領的原則,以互聯網思維,開創文化消費服務新模式,促進文化消費數字化、互聯網化。五華區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五華文化惠民卡”的發行,旨在開創文化消費服務新模式,有利于逐步形成公共文化惠民工程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積極引領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方式,使文化消費成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更好地發揮五華區作為昆明“文化區”的示范引領作用,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文化改革的紅利。
健全機制
深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一直以來,五華區高度重視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工作。制定下發《五華區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實施方案》《五華區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意見》《五華區“文化惠民卡”項目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嚴格按照相關標準下撥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建設配套資金,有力保障了文化站、文化室免費開放、活動開展、報刊訂閱、圖書采購等各項工作和重大文化服務項目的實施。
2017年以來,五華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和社區文化活動,并以賀新春、鬧元宵等廣場文藝演出的形式,喜迎中國傳統佳節,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區文化館共組織和參與舉辦文藝演出活動272場,放映公益性電影33場。同時,大力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發現整理了23個有價值的非遺項目和藝人,打造了1個“五華區非遺傳習點”。“五華講壇”實現了現場同步直播及點播,共舉辦了53場次,接待聽眾4235余人次。“你挑書、我買單”活動打破了公共圖書館館藏圖書的傳統采購模式,由少數人采購向大眾采購模式轉變,極大地增強了公共圖書館的大眾參與率和吸引力。各街道辦事處文化站(室)圖書閱覽室、娛樂室均向轄區居民開放,各種文化活動層出不窮,有聲有色,極大地豐富了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五華區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零距離”工程至今已3年,從觀念上改變了過去由“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傳統“辦”文化模式向“百姓需求,政府滿足”的“管”文化模式轉變,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由民所創,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為民所享”,達到公共文化“權利均等、參與均等、服務均等”的目的,讓公共文化服務“零距離”工程“走得好、走得遠”,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大觀街道“文化大觀·大有可觀”、黑林鋪街道“民俗鬧新春”、蓮華街道雙擁文化節、龍翔街道“傳承歷史 品味龍翔”、華山街道“和諧鄰里節”、豐寧街道“潮樂豐寧 文化惠民”品牌、西翥街道“紅巖調子會”、圓通社區在全省建立首家“盲人圖書閱覽室”、三合營社區打造全省首家“文化惠民社區”……“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良好格局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在五華區初步形成。
五華區還積極扶持轄區內庭院劇場,以蓮花池、南強街和馬家大院等庭院劇場為依托,通過昆明戲劇節的舉辦,將一批新創作的情景庭院戲劇展現給觀眾的同時,也讓許多老昆明人欣賞到久違的傳統花燈、折子戲等戲曲,讓昆明歷史故事以戲劇藝術形式融入城市文化中,使參與者充分領略到中國傳統戲劇和現代情景劇的魅力,既實現了“文化惠民”,也調動了廣大庭院劇生產創作機構的經營熱情。
過去兩年,五華區以每月一次的頻率持續開展“五華跑團 悅跑五華”活動,這項大型群眾性體育活動目前已成功組織20次。“五華跑團”以倡導健康、低碳、綠色生活理念為核心,突出全民參與,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充分展示全民健身的熱情和風采,實現了文化體育的互促互融。
以文筑城
建設魅力獨特的核心區
以文立市,文化筑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在下一步工作中,五華區還將在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基礎上,著力建設一批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做好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文化站室的免費開放工作。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拓展渠道,大力開展群眾文體活動、公益性講座,舉辦攝影書畫藝術作品展覽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持續推進“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建設,打造一批有都市特點的社區文化活動品牌。
為進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零距離”工程,五華區還將加快推進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整合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探索性開展五華區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平臺建設。通過“五華文化惠民卡”的發行,培育“五華特色”的新型文化業態,積極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聯的教育培訓、體育健身、演藝會展、旅游休閑等產業。加大對蓮花池、馬家大院和南強街庭院劇場的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各類文化企業開發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
利用已經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務“三級文化網絡體系”,五華區將著重在發揮政府職能作用上下功夫,搭平臺、樹品牌、創特色、抓隊伍,不斷提升和壯大“昆明海鷗文化節暨昆明戲劇節”“百姓歡歌大舞臺”“五華講壇”“五華跑團”以及各街道辦事處的品牌活動。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形成政府、社會、居民三方參與文化建設的大繁榮局面。同時,持續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多方位的集中宣傳、解讀和培訓,深刻領會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精神,讓依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念深入人心,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均等化和標準化建設,全面加快構建五華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五華區素以文化立區,人才聚集、文脈薈萃,未來的五華將充分發揮朱德、聶耳、聞一多等名人故居和西南聯大、講武堂等名勝古跡的資源優勢,促進文化事業繁榮,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著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典范,全力推進翠湖周邊歷史文化片區整治提升,逐步恢復“柳營洗馬”“九巷十三坡”等景觀,推動翠湖片區、“昆明老街”片區、南強歷史街區整體聯動,打造古老與現代交融互補、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CBD,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品牌。
新時代新征程,文化發展也要有新氣象、新作為。五華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出發點,以標準化為抓手,以均等化為導向,以基層為重點,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共建共享、改革創新,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設,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著力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趨勢、符合文化發展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五華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高品質核心區建設。目前,“五華文化文惠卡”可在昆明新華書店旗下南屏街昆明書城、小西門書店、西城時代書城使用。(來源昆明日報)